跳转至

I. Study Experience

有点随笔,不要太注重逻辑性哈~

2010年的夏天,我印象很深刻,当时通过电话查询中考成绩,那边父母出去干农活了,我因为要查询成绩就一直在家里,中午他们回来吃饭的时候,发现我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动静,还以为我考的非常不好,一度十分担心。后来知道我考了个还差不多的成绩(588分),父母才放下心来。

这个成绩并不高,但是足以升入高中部,并且不需要培养费等绝大多数费用。小升初的时候参加初中部的自主考试,并没有达到学费减免的要求,每年都需要支付2400元的培养费,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高中一定不要在交这个钱了。

2400元,对于当时的家里也是不小的开支,还是2007年的钱啊。

我的求学之路,在硕士之前,都是约等于父母顶个烈日在黄土地下留下的汗水;硕士以后,慢慢有了一些补助以及兼职赚的钱,才可以不依赖家里的支持,我心里上也更好受一些。

只是高中三年,平平无奇。高考的分数还没有中考多,考了580分。最终也只是上了个二本学校。虽然有一些特殊原因,或者是报考学校决策失误,但现在在看,也都不重要了,往事如同过眼云烟。


虽然当时对学校不太满意,但是对于大学生活还是比较向往的。记得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以后,首先就研究了学校的奖学金的政策,研究国奖的条件。经过大一的一年努力,如愿以偿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回想本科时代,虽然说学习上我没有什么遗憾,只是现在觉得当时的眼界过于狭隘,把精力只放在了学习上。甚至读了研究生以后,也是有一点过于关注成绩,在科研上并没有得到什么长足的发展。还有一点,虽然在好好学习,并没有深入理解,更多的能取得一个好成绩,对于所学知识的发展脉络、前因后果的理解有限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不太懂为什么。这点也是在以后漫长的科研学习中所感悟的,所需要改进的地方。

也可能是平台所限,记得本科毕设的时候,我的选题是做一个用于喷农药的四旋翼无人机,但是整个过程并没有进行过什么调研,甚至连文献都看的很少。具体细节记不清楚了,就是买点配件,画画3D,编写一点单片机的程序。现在想来真的好低级。读研的前期,甚至也写了好一阵的单片机程序。现在只是觉得那些东西顶多算工程实现,并不是科研。

可能在读博后期,才渐渐明白什么是科研,什么是学术。才明白自己所在的领域的顶刊、顶会、国内外的这个方向的大牛和课题组有哪些。希望什么时候明白都不晚吧!

换个角度想想,或许之前的所有经历都是在为了我的将来作续,凡事都会有用的,在将来的某个瞬间,就像突然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其实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好了。


可能由于本科的学校水平不太好,所以硕士的时候,特别想去一个好学校。当时直接瞄准了top,下定了决心,买资料复习,还提前去了那所学校“考察”了一番,还认识了当时一个天大考研去的师兄,他是数学满分的选手。

本来我的本科学校有保研资格,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本来是有机会的,但是当时直接放弃了,觉得保不了我想去的学校。甚至当时我羞于提起自己的报考院校,因为我怕别人嘲笑我的自不量力。

经过好多个日夜的准备(只有考研人才会懂得感觉),然而奇迹并没有发生,我调剂去了一个双非。

现在想来一方面觉得自己勇气可嘉,另一方面觉得自己也有点蠢,很多时候的时候决定,并不能只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可以的,需要全面的考虑,补齐自己的信息差再做决定会好一些。

至少考研的那段经历我会铭记,我也曾奋斗过,我现在也在努力着


对于为什么会从事机器人这个领域,感觉有一定的机缘巧合,本科阶段对机器人并没有概念,当时觉得会单片机就已经很牛了。没有学习机器人基础知识,或者说学校水平有限,课程设计上更高级的课程。现在想来如果感兴趣,网上的资源也足够了,还是眼界问题吧。上了研究生以后,之前还是想继续做本科毕设的四旋翼,只是当时的小课题组没有这个方向;再后来实验室有了一个小项目,做协作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我就是这样稀里糊涂接了这个活,也是我后来的课题,慢慢的我的方向就是机器人相关的东西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对于这个项目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就是在一步步完成功能,实现技术,缺少全局把握,这也是我的一个经验,做事情尽量明白所做的事情的前因后果,要有一个全局观,大局意识,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不管怎么样,心中热爱,我一直在努力